选岗是一个权衡利弊、寻找最优解的过程。俗话说选择大于努力,选择一个适合自己、竞争比小的岗位,能让你的上岸之路事半功倍。
这是最基础的一步,利用Excel的筛选功能,逐一过滤。
专业:这是最关键的限制!精确匹配 > 专业大类 > 不限专业。
优先选择与你专业名称完全一致的职位。
其次,查找你的专业所属的“学科大类”,选择招录该大类的职位(可在教育部官网查询专业分类目录)。
“不限专业”的岗位通常是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竞争极其惨烈,应作为最后的选择。
学历:就高不就低。如果你是硕士,可以报要求“硕士及以上”的,也可以报“本科及以上”的,但反之不行。选择要求更高的岗位,可以过滤掉大量竞争对手。
学位:要求“学士及以上”的,你必须要有学位证。
政治面貌:党员(含预备党员)可以报要求“中共党员”的职位,这是一个优势。
基层工作经历:应届生通常选“无限制”。如果你有相关工作经历,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,能有效降低竞争比。
证书:如英语四六级、计算机二级、法律职业资格证等。有相关证书就选择有要求的岗位。
在能报的岗位中,结合自身需求进行选择。
地域偏好:是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还是家乡省会,或是其他二三线城市?经济发达地区 > 欠发达地区,但同时竞争压力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。
部门偏好:核心部门(如发改委、财政部)发展好但压力大;垂直管理部门(如税务、海关)专业性强,相对稳定;轻松一点的部门(如文联、残联)工作压力小但职业发展可能受限。
职位发展:关注“职位简介”,了解工作内容是否感兴趣。
这是“考得好不如报得好”的精髓所在。
竞争比:报名期间,官方每天会更新报名人数。不要第一天就报名,观察2-3天,避开那些报名人数爆炸性增长的“万人坑”岗位。
隐蔽限制条件:珍视那些对你有优势的“限制条件”,如特定证书、男性/女性、户籍限制、服务基层项目人员(三支一扶、大学生村官等)。一个岗位如果多一个这样的限制,报名人数可能会成倍减少。
招录人数:在条件类似的情况下,优先选择招录2人及以上的岗位。招1人的岗位,只要有一个“大神”你就没戏;招3人的岗位,你考第15名就能进面,容错率更高。
职业匹配度:你的性格、特长是否与岗位匹配?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不适合需要频繁沟通的执法岗位。
生活成本:报考城市的房价、生活成本是否在你的承受范围内?
家庭因素:是否愿意离家人太远?
仔细阅读备注:职位表的“备注”栏极其重要!里面可能写明需要经常出差、值夜班、体能测试等额外要求,确保自己能接受。
咨询招录部门:职位表上有咨询电话,对报考条件有不确定的,一定要打电话确认,这是最权威的。
报名时机:不要在截止日最后一天报名,以免审核不通过没有时间修改。建议在报名通道开启后的第3-5天完成报名。
诚信报考:确保所有信息真实准确。
最终理想选择:限制条件多(专业对口+证书+基层工作经历等)+ 招录人数多(2人以上)+ 地域发展良好 + 你感兴趣的岗位。
保底选择:限制条件多 + 地域相对偏远/冷门部门的岗位。
冒险选择:“三不限”(不限专业、不限学历、不限户籍)的热门岗位,除非你实力超群,否则慎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