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注册 退出 咨询电话:13805314440
首页 通告栏 国考 省考选调 事业单位 人才引进 军队文职 三支一扶 医疗卫生 教师招考 教师资格 招警 银行招考 国企招聘 社区工作
  • 招考信息
  • 历年试题
  • 考试攻略
  •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《初中语文》题(考生回忆版)

    编辑: 发布时间:2025-09-17
    一、单项选择题。本大题共15小题,每小题3分,共45分
    1

    教学岑参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》,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。下列符合要求的是(  )。

    A、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
    B、曹操《观沧海》
    C、龚自珍《已亥杂诗》
    D、王维《竹里馆》
    2

    教师围绕“体悟革命文化”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,下列适合的是(  )。

    A、蕾切尔·卡森《寂静的春天》
    B、傅雷《傅雷家书》
    C、埃德加·斯诺《红星照耀中国》
    D、老舍《骆驼祥子》
    3

    教学《苏州园林》,教师围绕“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”这一主题,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,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(  )。

    A、李森祥《台阶》
    B、茅以升《中国石拱桥》
    C、梁衡《壶口瀑布》
    D、陆定一《老山界》
    4

    讲解“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”中“乐”的用法,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法的语句进行比较,下列适合的是(  )。

    A、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
    B、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
    C、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
    D、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
    5

    学习老舍《济南的冬天》,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课文中使用修辞的语句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(  )。

    A、一个老城,有山有水,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,暖和安适地睡着,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,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?(拟人)
    B、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,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,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:“你们放心吧,这儿准保暖和。”(比拟)
    C、看吧,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,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,好像日本看护妇。(比喻)
    D、山坡上,有的地方雪厚点,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,这样,一道儿白,一道儿暗黄,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。(排比)
    6

    教学《出师表》,教师教导学生理解“先帝不以臣卑鄙”中的古今异义词,下列语句同样包含这类词语的是(  )。

    A、水皆缥碧,千丈见底
    B、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
    C、群贤进谏,门庭若市
    D、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
    7

    教学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时,教师安排学生梳理“家君”“尊君”等称谓,区分文言文中的“敬辞”和“谦辞”。下列全部属于谦辞的是(  )。

    A、令尊 垂询 赐教
    B、敝人 寒舍 鄙见
    C、惠存 奉陪 拙见
    D、久仰 劳驾 贵姓
    8

    学习莫泊桑《我的叔叔于勒》,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作品,批判“金钱社会扭曲人性”这一主题,教师推荐篇目进行拓展阅读。下列适合的作品是(  )。

    A、夏洛蒂·勃朗特——《简·爱》
    B、斯托夫人——《汤姆叔叔的小屋》
    C、巴尔扎克——《欧也妮·葛朗台》
    D、阿西莫夫——《基地》
    9

    教研组学习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,围绕“评价建议”展开研讨,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(  )。

    A、需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
    B、终结性评价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
    C、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、反馈和激励功能
    D、学生、家长、专业人员都可以参与评价活动
    10

    学习写人叙事单元的文章后,教师开展“写人物精神”的习作指导,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(  )。

    A、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
    B、运用对比、衬托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
    C、借助抒情、议论的句子突显人物品质
    D、完整描写人物形象才能表现精神气质
    (一)

    阅读某教师文言文教学叙事片段,按照要求答题。

    教师教学文言文通常更注重知识点落实,忽略对作品的鉴赏和情感体验。我在准备《爱莲说》教学方案时,重点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深层理解。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,分析课文中描写莲的段落,要求学生思考一个问题:周敦颐从生长环境、体态香气等方面来描写,仅仅是为了体现莲的美吗?学生通过联系相关段落进行合作探究,逐渐认识到文章重在表现君子风度,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。

    11

   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是(  )。

    A、鉴赏和体验需要以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为前提
    B、把握周敦颐的写作目的应该立足于整体感知
    C、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入体会莲的文化内涵
    D、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记住莲的体态等外在特征
    12

    A、缺​
    B、缺​
    C、缺​
    D、缺​
    13

    A、缺​
    B、缺​
    C、缺​
    D、缺​
    14

    A、缺​
    B、缺​
    C、缺​
    D、缺​
    15

    A、缺​
    B、缺​
    C、缺​
    D、缺​
    二、案例分析题。本大题共3小题,第16题20分,第17题8分,第18题12分,共40分
    (二)

    案例:阅读某教师教学《怀疑与学问》的课堂实录片段。

    师:这篇文章讲的是“怀疑”与“学问”之间的关系,大家找找看,课文哪一段的句子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。

    生: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,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、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。

    师:很好,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短句子?

    生:(迟疑)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,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。

    师:我教你一招,老师不仅会唱歌,还会跳舞。把它变成两个句子。

    生:老师会唱歌,老师会跳舞。

    师:现在会说这个句子了吗?

    生: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,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、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。

    师:好了,同学们,现在变成两个短句子,把它们拆开来,你们看看这两个短句子可以放在哪,把第一句放在哪一段,第二句放在哪一段。

    生:第一句放在第4段前,第二句放在第6段前。

    生:第一句放在第5段前,第二句放在第6段前。

    师:有一点,大家肯定都想到了,第二句话肯定放在第6段的。因为原句在这里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,现在关键的问题是,第一句应该放在哪?有说4的,有说5的,我们得考虑4、5段之间的联系,前文1、2、3讲的是什么。

    生:前1、2段,提出中心论点,第3段说的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。

    师: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2种,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,一种是听别人说的,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该怎么思索呢,看第5段——

    生:因怀疑而思索,因思索而辨别是非。

    师:经过“怀疑”“思索”“辨别”三步以后——这样你就考虑到了第一句话应该放在第几段前面。

    生:3

    师:对,第3段前,下面请大家画出全文的结构图,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。

    16

    (1)请评析该教师几次追问在教学中的作用。

    (2)请评析该教师在“教你一招”教学环境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做法。

    17

    18

    三、教学设计题。本大题共3小题,第19题20分,第20题20分,第21题25分,共65分
    (三)

   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,完成第19~21题。

    课文原文

    蒲松龄

    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

    屠惧,投以骨。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。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矣,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。

    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屠乃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

    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
    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
    预习提示

    先不看注释,看看能否大致读懂课文,不懂的字句可以猜一猜,也可暂时略过。然后借助注释,再读一遍,看看不懂的字句是否猜对了。人和动物之间也有斗争。 描写这类关系的作品,有的旨在突出人的力量,有的为了反衬人的渺小,还有的则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。读时注意思考:本文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?

    思考探究

    一、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。朗读课文,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。

    二、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,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。

    积累拓展

    三、解释下列子中加点的词。

    1.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

    2.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

    3.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

    四、下面是一些与狼有关的成语,你能再列举出几个来吗?从这些成语来看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狼的形象是怎样的?你如何看待狼的这种传统形象?

    狼狈为奸        狼奔豕突       如狼似虎          狼吞虎咽

    狼心狗肺        狼子野心       鬼哭狼嚎          引狼入室

    五、发挥想象,将本文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。注意充实内容,增加对人物语言、动作、心理等的描写。

    单元介绍

   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“成员”,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。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,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、对其命运的关注,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。阅读这些文章,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,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,形成尊重动物、善待生命的意识。

   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。边读边思考,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,并学做摘录。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、理清思路的基础上,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。

    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11年版)》的相关要求

    阅读浅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。注重积累、感悟和运用,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。

    学生情况

    七年级,班级人数40人。

    课时安排

    一课时

    教学条件

   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,能够演示PPT,播放音频、视频文件,投影实物等。

    19

    从“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”的角度,写出你对《狼》的教学认识,不少于200字。

    20

    根据上述材料,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,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。(不可照抄材料)

    21

   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,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,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。

    加载中~